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突破
2011年中國在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,依舊取得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、物價趨穩、經濟結構調整邁出較大步伐等宏觀經濟調控成績。為夯實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,去年中國繼續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。為什么要大力推進結構調整?去年結構調整取得哪些成績?今年結構調整的重點有哪些?相關部門消息:
有扶有控 穩步推進結構調整
改革開放以來,中國經濟發展一直保持年均約10%的增速,綜合國力大大提升,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,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經濟與環境代價。通過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,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,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,已成當務之急。
談起2011年結構調整工作時,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表示,去年,中國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,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,積極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,加快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,著力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,有序推進結構調整。
去年,中國還把節能減排作為轉變發展方式,促進經濟結構、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,大力發展循環經濟,節約資源能源,減少溫室氣體排放。
加強薄弱環節 “三農”投入超萬億
財政部部長謝旭人不久前透露,隨著財政支農力度的不斷加大,預計2011年中央財政“三農”支出將達到10408.6億元,增長21.3%。
2011年中國加快了小型農田水利建設。財政部門還增加了對種糧農民的各項補貼規模,通過多種舉措努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。
去年在財政專項扶貧、農村低保等保障民生政策、支持農業生產政策等七個方面,中央財政用于農村貧困地區,使貧困農民直接受益的綜合扶貧投入約2272億元。
加快工業轉型升級
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認為,截至目前,500多種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余種產量位居世界前列,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的19.8%,規模位居世界第一。
不過,他認為“中國工業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漸突出,嚴重制約著工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轉型升級”,包括:自主創新能力不強,關鍵核心技術及裝備主要依賴進口;產業結構不合理,部分行業集中度偏低,產能過剩問題突出,中小企業發展活力有待增強;工業增長過度依靠投資拉動和出口帶動,過度依靠資源能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。
為此,工信部等部門去年出臺了《工業轉型升級投資指南》,明確了“十二五”時期工業投資的重點和方向,涉及原材料、裝備、消費品、電子信息等產業領域13個行業,既包含鋼鐵、紡織等傳統行業,也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、生產性服務業等新興領域。
發改委還修訂、發布了新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,支持鋼鐵、石化、裝備、船舶、汽車、輕工、紡織等產業的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。
去年,工信部向各地下達了“十二五”期間工業領域19個重點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。
強化自主創新能力 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
在積極增加投入,支持科研部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,發改委等部門編制完成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“十二五”規劃,修訂了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,制定了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政策,開展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。
工信部組織編制了高端裝備制造、新材料、新一代信息技術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4個重點領域專項規劃,制訂戰略性新興產業要素分解指南和產業地圖。18個省市出臺了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,9個省市設立了專項資金。
有關部門運用科技重大專項、電子發展基金等資金和手段,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了支持;實施了智能制造裝備、新型顯示、云計算等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和應用示范工程;新能源汽車推廣試點全面展開;兩條8.5代液晶顯示生產線建成投產。
工信部等部門加快了產業急需標準制修訂,啟動了電動汽車充電設施、物聯網等重點領域標準化工作,全年發布行業標準2275項。TD-LTE-A成為4G國際標準,DTMB成為數字電視國際標準。
加快發展服務業 壯大循環經濟
去年,發改委等部門研究起草服務業發展“十二五”規劃,深入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,發揮國家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的作用,支持服務業集聚區和生產性服務平臺建設,促進服務業新型業態和新興產業發展。
此外,有關部門還制定了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,推動高技術服務業基地建設和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。
發改委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,支持循環經濟和資源節約重大項目415個,可形成年節水9.2億噸、廢物循環利用量7240萬噸的能力。
此外,發改委等安排循環經濟專項資金支持15個城市建設“城市礦產”示范基地、33個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單位建設、6個園內循環化改造。